文序跋集第二部

鲁迅 / 著
 加书签  朗读 滚屏

章译者附记〔1〕

海量小说,【黑豹小说网】

果戈理(N.Gogol)的《灵》第部,中国已有译本,这里无需多说了。其实,只部也就足够,以的两部--《炼狱》和《天堂》〔3〕已是作者的量所能达到了。

果然,第二部完成竟连自己也相信了自己,在临终烧掉,世就只剩了残存的五章,描写,积极者偏远逊于没落者:在讽作家果戈理,真是无可奈何的事。

现在所用的底本,仍是德OttoBuek译编的全部;第章开首之,借田退德尼科夫〔4〕的童年景况叙述着作者所理想的育法,那反对师无端使,像填鸭似的塞学生,固然并错,但对于环境,想改革,只适应,却和十多年,中国有育家,主张学校应该授看假洋〔5〕,写呈文,挽对联之类的意见,的。

※※※

〔1〕《灵》篇小说,俄国作家果戈理著,八四二年版。鲁迅参考译本自德译本转译。第部在翻译时即陆续分期刊登于海生活书店发行的《世界文库》第至第六册(九三五年五月至十月)。九三五年十月由海文化生活版社版单行本,列为《译文丛书》之。第二部原稿为作者自行焚毁,仅存五章残稿。

鲁迅于九三六年二月起开始翻译,第、二两章发表于《译文》月刊新卷第期至第三期(九三六年三月至五月);第三章发表于新二卷第二期(九三六年十月),未完。九三八年文化生活版社又将第二部残稿三章入第部,版增订本。

果戈理(.B.MTbTUE,1809-1952),生于乌克兰地主家,曾任小公务员。作品多沙皇制度的腐朽,尚著有喜剧《钦差臣》等。

〔2〕本篇连同《灵》第二部第章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九三六年三月《译文》月刊新卷第期,印入九三八年版《灵》增订本。

〔3〕《炼狱》和《天堂》意利诗但丁所作诗《神曲》的第二、三部。《神曲》全诗分三部分,以梦幻故事形式和隐喻象征手法描写作者游历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的景。

〔4〕田退德尼科夫《灵》第二部中的,是个地主。

〔5〕看假洋辨别银圆的真伪。

第二章译者附记〔2〕

灵》第二部的写作,开始于八四○年,然而并没有完成,初稿只有章,就是现在的末章。二年,果戈理又在草稿从新改定,誊成清本。这本子似残存了四章,就是现在的第至第四章;而其间又有残缺和未完之

其实,这部书,单是第部就已经足够的,果戈理的运命所限,就在讽所属的。所以描写没落,依然栩栩如生,到创造之所谓好,就没有生气。例如这第二章,将军贝德理锡且夫〔2〕是丑角,所以和乞乞科夫相遇,还是活跃纸,笔让第部;而乌理尼加是作者理想的好女子,使气,写得,却反而并,也像真实,甚至于矫造作,比起先所写的两位漂亮太太〔3〕,真是差得太远了。

※※※

〔1〕本篇连同《灵》第二部第二章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九三六年五月《译文》月刊新卷第三期,印入九三八年版《灵》增订本。

〔2〕贝德理锡且夫《灵》第二部中的,沙皇军队的退休的将军,贵族。文的乌理尼加,是的独生女。

〔3〕两位漂亮太太《灵》第部中的两位太太:名"通漂亮太太";又名"也还漂亮太太"。

《裴彖飞诗论》译者附记〔2〕

《裴彖飞诗论》译者附记〔2〕

往作《罗诗说》。曾略及匈加利裴彖飞事。独恨文字差绝。迻异国诗曲。翻为夏言〔3〕。其业滋艰。非今兹能至。

顷见其国籁息ReichE.〔4〕所著《匈加利文章史》。中有《裴彖飞诗论》章。则译诸此。冀以考见其国之风土景

。与夫著作旨趣之斑云。

※※※

〔1〕《译丛补》收鲁迅生发表于报刊而未经编集的译文三十九篇辑成,九三八年编辑《鲁迅全集》时列于《译丛》之,编入第十六卷。九五八年版《鲁迅译文集》时,又补入发现的译文三十二篇,另附录五篇,列为《译文集》第十卷。

〔2〕本篇连同《裴彖飞诗论》的译文,最初发表于《河南》月刊第七期(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即九○八年八月),署名令飞。据周遐寿在《鲁迅的故家》中说:"这本是奥匈弥耳·赖息用英文写的《匈加利文学论》的第二十七章,经译,由鲁迅笔述的,......译稿分两部,《河南》刊,曾登,原稿也遗失了"。

裴彖飞(PetoKfiSándor,1823-1849),通译裴多菲,匈牙利诗、革命家。曾参加八四八年至八四九年间反抗奥地利的民族革命战争,在协助奥国侵略的沙俄军队作战中牺牲。著有诗《勇敢的约翰》、《使徒》和《民族之歌》等。

〔3〕夏言指中国文字。国古称华夏,亦简称为夏。

〔4〕籁息(1822-1864)奥地利的匈牙利文学史家。著有《匈牙利文学史》等。

《艺术赏之育》译者附记〔1〕

《艺术赏之育》译者附记〔1〕

谨案此篇论者。为本心理学专家。所见甚挚。论亦密。近者国。方有为于美育。则此论极资参考。用亟循字迻译。庶甚损原意。原文结论半。皆驳斥其国现用"新定画帖"〔2〕之语。盖此论实由是而发。然兹译用意。在通学说。故从略。

又原注参考书目。兹删二。而仍其余〔3〕。(1)K.Groos,ZumProblemderasthetischenErziehung.(ZeitschriftfürAesthetikundAllgemeineKunstwissenschaftBd.Ⅰ.1906)(2).Munsterberg.PrincplesofArtEducation,Aphilosophicai,AestheticalandPsychologi^calDiscus-sionofArtEducation.1904.(3)Müller-Freienfels:AffekteundTriebinKünsterischenGeniessen,(ArchivfürdieGesamtePsy.ⅩⅤⅢ.Bd.1910)(4),实验心理学讲义1909(5)Kun^sterziehungstagesinDresdenam28,und29,Sept.1901.1902.(6)E.Meumann,Vorl,zurEinführungindieexperimentallePüdagogik2teAufl,1911.

※※※

〔1〕本篇连同《艺术赏之育》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三年八月北洋政府育部《编纂月刊》第卷第七期,未署名。

《艺术赏之育》,所作关于美育的论文。译文分两次发表于该刊第四期(五月)和第七期。(1883-1957),本心理学家。著有《心理学建议》等。

〔2〕"新定画帖"新编的画册,指当时新的绘画材。

〔3〕这里的"参考书目"译录于:(1)K.格鲁斯:《美学育问题》(《美学和般艺术科学杂志》,九○六年第卷。)(2).明斯特堡:《艺术育原理》(关于艺术育的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讨论,九○四年。)(3)米勒-弗雷恩费尔思:《在艺术欣赏中的和冲》(《心理学全》第十八卷,○年。)(5)《九○年九月二十八及二十九在德累斯顿的艺术》(九○二年。)(6)莫伊曼:《实验育法导论》(年第二版)。

《社会育与趣味》译者附记〔1〕

《社会育与趣味》译者附记〔1〕

按原文本非学说。顾以国美育之论。方洋洋盈耳。而抑扬皆未得其真。甚且误解美谊。此篇立说近。颇与今。爰为迻译。以供参鉴。然格于刊例。无可编类。故附学说〔2〕之。阅者谅之。

※※※

〔1〕本篇连同作《社会育与趣味》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三年十月北洋政府育部《编纂月刊》第十期,未署名。译文分两次发表于该刊第九期(十月)和第十期。

〔2〕学说指《编纂月刊》"学说"栏。

《近代捷克文学概观》译者附记〔1〕

《近代捷克文学概观》译者附记〔1〕

捷克在斯拉夫民族〔2〕中是最古的民,ěQ也有着最富的文学。但在二十年代〔3〕,几乎很少见本波希米亚文〔4〕的书,了J.Kollár〔5〕以及和相先的文,文学才有新生命,到世纪末,们已有三千以的文学家了!

饶的捷克文学界里,最显著的三明星是:纳卢达(1834-91),捷克(1846-),符尔赫列支奇〔6〕(1853-1912)。现在译取凯拉绥克(JosefKarásek)《斯拉夫文学史》第二册第十十二两节与十九节的部分,正可见当时的概;至于最近的文学,却还未详。此外尚有符尔赫列支奇的同与支派如Ad.CKerny,J.S.Machar,AntonSova〔7〕;以及散文家如K.Rais,K.Klostermann,MrsKtik兄,M.SKimácKek,AloisJirásek〔8〕等,也都有名,惜现在也及详说了。

年九月五附记。

※※※

〔1〕本篇连同《近代捷克文学概观》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九二年十月《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号"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署名唐俟。凯拉绥克,通译卡拉塞克。

〔2〕斯拉夫民族欧洲最的民族共同,分为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南斯拉夫。捷克和斯洛伐克都属于西斯拉夫

〔3〕二十年代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4〕波希米亚文即捷克文。波希米亚在捷克西部,原为捷克民族聚居地区。

〔5〕J.Kollár扬·柯拉尔(1793-1852),捷克诗以民族语言写作,为捷克文学最早缔造者之。主作品有诗集《斯拉夫的女》等。

〔6〕纳卢达(J.Neruda)现译聂鲁达,捷克诗、政论家,捷克现实主义文学创始的诗歌继承民歌传统,富有反抗社会平和民族迫的神。主作品有诗集《墓地的朵》、《宇宙之歌》,小说《小城故事》等。捷克(S.CKech,1846-1908),通译捷赫,捷克诗、小说家,曾积极参加民族独立运的作品多反映捷克民遭受民族迫和社会迫的苦。主作品有诗集《黎明之歌》、《隶之歌》等和篇讽小说《勃鲁契克先生第次月旅行记》等。

符尔赫列支奇(J.Vrchlicky),本名弗利达(E.Frida),捷克诗、剧作家及翻译家,主作品有《叙事诗集》、《世界的神》、《神话集》等诗集。

〔7〕Ad.CKerny阿多尔夫·契尔尼(AdolfCKerny,1864-?)捷克作家。J.S.Machar,马察尔(1864-1942),捷克诗,评论家。

次世界战时曾因参加祖国独立运被捕入狱。主作品有《萨蒂利之》、《马格达》等。AntonSova,安东宁·索瓦(AntoninSova,1864-1928),捷克诗信仰想社会主义,作品受有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主作品有《受挫折的心》、《去的烦恼》等。

〔8〕K.Rais莱斯(1859-1926),捷克作家,的小说多反映农民和山地居民的苦,并同争取美好生活的斗争。K.Klos-termann,克罗斯退曼(1848-1923),生于德国的捷克作家,的作品主描写西南波希米亚地区的现实生活。MrsKtik兄,莫尔什蒂克兄,兄名阿洛伊思(AloisMrsKtik,1861-1924),捷克作家,著有《在乡村的年》等;名威廉(VilémMrsKtik,1863-1912),著有《五月的故事》及篇《圣塔卢齐亚》等。M.SKimcKek,什马切克(1860-1913),捷克作家,曾在甜菜糖厂工作。著有《在切割机旁》、《工厂的灵》等。AloisJiráek,阿洛伊思·伊拉塞克(1851-1930),捷克作家。的作品充对祖国独立和自由的向往。著有篇小说《斯卡拉奇》、《在流中》、《在们国土》及剧本《扬·什卡》、《扬·胡斯》等。

《小俄罗斯文学略说》译者附记〔1〕

《小俄罗斯文学略说》译者附记〔1〕

篇〔2〕从G.Karpeles〔3〕的《文学通史》中译,是个从发生到十九世纪末的小俄罗斯文学的略。但们近代实在还有铮铮的作家,们须得知那些名姓的是:欧罗巴近世流的通者MichaelDragomarov〔4〕,向新轨的著作者IvanFranko(1856-)与VasylStefanyk〔5〕;

至于女,则有女权的战士Olgakobylanska(1865-)以及女子运的首领NatalieKobrynska〔6〕(1855-)。

九二年九月九,译者记。

※※※

〔1〕本篇连同《小俄罗斯文学略说》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九二年十月《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号"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署名唐俟。

小俄罗斯,即乌克兰。乌克兰民族形成于十四、十五世纪,几个世纪以迭受波兰、土耳其、奥地利、匈牙利以及帝俄的迫。十月革命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

〔2〕右篇即篇。国的般都自右至左直排,故习惯有此说法。

〔3〕G.Karpeles凯尔沛斯(1848-1909),奥地利文学史家。著有《犹太文学史》两卷以及关于海涅的评论集等。

〔4〕MichaelDragomarov米哈尔·德拉戈玛罗夫(M.HN^BTmNUTJ,1841-1895),乌克兰历史学家、政论家、文学评论家。宣传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八七五年在基辅学任时,因抨沙皇制度被解聘,次年起即流寓国外。

〔5〕IvanFranko伊凡·弗兰柯(c.k.[HNF]T,1856-1916),乌克兰作家、社会活家。生为乌克兰民族解放而斗争,八七七年至八九○年间,因版刊反对奥地利统治,曾三次被捕入狱。主作品有诗集《峰和低地》、诗《西》及中短篇小说集。VasylStefanyk华西里·斯杰法尼克(B.C.dYIoNFP],1871-1936),乌克兰作家、社会活家。学时代曾参加步组织的活。所著中短篇小说多反映西乌克兰农村贫困苦的生活。

〔6〕OlgaKobylanska奥尔加·科贝梁斯卡娅(O.G.gTSR^UBFX]NB,1863-1942),乌克兰女作家。的作品表达了为争取女的社会权利而斗争的思想。九四年曾发表斥德国法西斯占领者的文章,因病亡始免遭迫害。主作品有《》、《》等。NatalieKobrynska,娜达丽亚·卡布连斯卡娅(.c.gTSHRFX]NB,1855-1920),乌克兰女作家,加里西亚女运的创始和组织者。曾写许多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农村苦的短篇小说,以及《亚夏和卡特鲁霞》、《谋生》、《复选代表》等中短篇小说。

《罗曼罗兰的真勇主义》译者附记〔1〕

《罗曼罗兰的真勇主义》译者附记〔1〕

这是《近代思想十六讲》〔2〕的末篇,五年版,所以于欧战以的作品都提及。但因为叙述很简明,就将它译了。二六年三月十六,译者记。

※※※

〔1〕本篇连同《罗曼罗兰的真勇主义》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九二六年四月二十五曰《莽原》半月刊第七、八期刊"罗曼罗兰专号"。"真勇主义",又译"英雄主义"。

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社会活家。著有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

〔2〕《近代思想十六讲》本评论家中泽临川、生田著的文艺评论集,五年十二月版。

《关于绥蒙诺夫及其代表作〈饥饿〉》译者附记〔1〕

《关于绥蒙诺夫及其代表作〈饥饿〉》译者附记〔1〕

《饥饿》这部书,中国已有两种译本,由北新书局〔2〕印行,载《东方杂志》。并且《小说月报》又还有很的批评〔3〕了。这篇是见于本《新文学全集》附录第五号里的,虽然字数多,却简洁明,这才可以知领,恰有余暇,译以饷曾见《饥饿》的读者们。

十月二,译者识。

※※※

〔1〕本篇连同本黑田辰男《关于绥蒙诺夫及其代表作〈饥饿〉》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九二八年十月十六《北新》半月刊第二卷第二十三期。

绥蒙诺夫(C.A.dImFFTJ,1893-1943),苏联作家。《饥饿》,小说,版于九二二年。有张采真译本,九二八年三月海北新书局印行;另有傅东华译本,载《东方杂志》第二十五卷第至第四期。黑田辰男,本的俄国文学研究者及翻译家。

〔2〕北新书局九二五年成立于北京,翌年迁设海,曾发行《语丝》、《北新》、《奔流》等期刊,曾版鲁迅的著译多种。

〔3〕很的批评指钱杏邨所写的《饥饿》文,载于九二八年九月《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九期。

《新时代的预》译者附记〔1〕

《新时代的预》译者附记〔1〕

篇,还是九二四年月里的,收在《文学评论》中。原很简单近的文章,译了的意思,是只在文中所举的三个作家--巴理蒙德〔2〕,梭罗古勃,戈理基--中国都比较地知,现在就借此看看们的时代的背景,和们各个的差异的--据作者说,则也是共通的--

神。又可以借此知超现实底的唯美主义〔3〕,在俄国的文坛柢原是如此之,所以革命底的批评家如卢那卡尔斯基等,委实也加以排。又可以借此知中国的创造社之流先鼓吹"为艺术的艺术"而现在谈革命文学,是怎样的永是看见现实而本又并无理想的嚷嚷。

其实,超现实底的文艺家,虽然回避现实,或也憎恶现实,甚至于反抗现实,但和革命底的文学者,以为是相同的。作者当然也知,而偏说有共通的神者,恐怕别有用意,也许以为其时的们的国度里,在于现实这点,是还可以同路的罢。

九二九年,四月二十五,译讫并记。

※※※

〔1〕本篇连同本片《新时代的预》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九二九年五月《》月刊第卷第六期。

〔2〕巴理蒙德(g..aNUEmTFY,1867-1942)俄国颓废派诗,象征主义的代表者之,十月革命流亡国外。著有《象牙之塔》、《们将和太阳样》等。

〔3〕唯美主义十九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种资产阶级文艺思。鼓吹"为艺术的艺术",主张文艺脱离现实,片面追艺术的技巧。

的天才——迦尔洵》译者附记〔1〕

的天才--迦尔洵》译者附记〔1〕

Lvov-Rogachevski〔2〕的《俄国文学史梗概》的写法,每篇常有些同,如这篇,真幅Sketch〔3〕,然而非常简明扼

这回先译这篇,也并无意。无非因为其中所提起的迦尔洵的作品,有些是廿余年已经绍介(《四》,《邂逅》),有的是五六年已经绍介(《》)〔4〕,读者可以更易了然,至于但有评论而无译的作品以资参观,只在暗中索。

然而消说,迦尔洵也只是文学史个环,观全局,还是能十分明的,--这缺憾,是待将再弥补罢。

九二九年八月三十,译者附记。

※※※

〔1〕本篇连同《的天才--迦尔洵》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九二九年九月《》月刊第卷第九期。

〔2〕Lvov-Rogachevski罗迦契夫斯基(B.K.C._TbNhIJX]PZ,1874-1930),苏联文学批评家。《俄国文学史梗概》,即《最近俄国文学史略》,九二○年印行。《的天才--迦尔洵》是该书中的篇。

〔3〕Sketch英语:速写、素描。

〔4〕《四》、《邂逅》短篇小说,者系鲁迅译,者系周作译,九○九年印入本东京版的《域外小说集》。《》,短篇小说,有梁遇者译本(英汉对照本),海北新书局印行。

《梅令格的〈关于文学史〉》译者附记〔1〕

《梅令格的〈关于文学史〉》译者附记〔1〕

篇Barin女士的稿,对于中国的读者,也是很有益的。全集的,已见于本文的第段注中〔2〕,兹赘。

本文的译本,据译者所知,则有《唯史观》,冈宗司〔3〕译;关于文学史的有两种:《世界文学与无产阶级》和《美学及文学史论》,川浩〔4〕译,都是东京丛文阁版。中国只有本:《文学评论》,雪峰译,为沫书店印行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5〕之,但近好像很少看见了。九三年十二月三瑜译并附记。

※※※

〔1〕本篇连同德国巴林《梅令格的〈关于文学史〉》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九三年十二月《北斗》月刊第卷第四期,署名瑜。

梅令格(F.Mehring,1846-1919),通译梅林,德国马克思主义者,历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著有《德国社会民主史》、《马克思传》、《莱辛传说》等。

〔2〕在本文第段中注明的是:SoziologischeVerlags-anstalt,即社会学版社。

〔3〕冈宗司疑为冈田宗司(1902-1975),本政治家、经济学博士,从事农会运和农业问题研究。

〔4〕川本评论家、翻译家。原名山忠幸,曾任全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中央协议会书记。译有梅林的《世界文学与无产阶级》等。

〔5〕《科学的艺术论丛书》翻译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冯雪峰编,于九二九年至九三年间陆续版。据版预告,原拟十六册,因国民当局止,仅八册。鲁迅所译《艺术论》(普列汉诺夫著)、《文艺与批评》(卢那察尔斯基著)、《文艺政策》都曾编入该丛书。

《海纳与革命》译者附记〔1〕

《海纳与革命》译者附记〔1〕

篇文字,还是九三年,即海纳的七十五周年,登在二月二十种德文的的,冲阳造〔2〕译,收入《海纳研究》中,今即据以重译在这里。由这样的简短的文字,自然足以的生平,但以为至少可以明向被们看作恋的海纳,还有革命底的面;(二)德国对于文学的迫,向就没有放松,寇尔兹〔3〕和希特拉〔4〕,只是末期的本加厉的;(三)但海纳还是永久存在,而且更加灿烂,而那时官准的群"作者"却连姓名也"在没有记起之,就已忘却了。"〔5〕这对于读者,或者还可以说是有些意义的罢。九三三年九月十,译讫并记。

※※※

〔1〕本篇连同德国O.毗哈《海纳与革命》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九三三年十月《现代》月刊第四卷第期。

海纳(.Heine,1797-1856),通译海涅,德国诗和政论家。

著有政论《论德国宗和哲学的历史》,诗《德国--个冬天的童话》等。

〔2〕冲阳造本艺术理论家。著有《马克思、恩格斯艺术论》、《欧洲文艺的历史展望》等。

〔3〕寇尔兹(W.Kulz,1875-1948)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德国社会民主国会议员,曾任务总

〔4〕希特拉(A.Hitler,1889-1945)通译希特勒,德国纳粹头子,第二次世界战的祸首之九三三年初任阁总理实行法西斯统治,焚毁步书籍,海涅的著作即在查之列。

〔5〕这里引文中的话,于《海纳与革命》文的第二节。

《果戈理私观》译者附记〔1〕

《果戈理私观》译者附记〔1〕

信之〔2〕原是本的左翼作家,脱离了,对于别的说转入了相反的营盘,气,只承认了政治的"败北",目只还在彷徨。《果戈理私观》是从本年四月份的《文学评论》里译的,并非怎么之作,但说得很近,所以清楚;而且说明了"文学问地的东西,时的古今,永远没有改"〔3〕的实之,是也可以供读者的参考的。

※※※

〔1〕本篇连同《果戈理私观》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九三四年九月《译文》月刊第卷第期,署名邓当世。

〔2〕立信之(1903-1971),本作家。曾加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脱离。著有短篇小说集《军队篇》等。

〔3〕这些话于《果戈理私观》文,原语为:"能单用'文学问国的东西,时的古今,没有改'的话解释,它是在生活,现实,更有切实的连系的。"

《艺术都会的巴黎》译者附记〔1〕

《艺术都会的巴黎》译者附记〔1〕

格罗斯(GeorgeGrosz)〔2〕是中国较为耳熟的画家,本是踏踏派〔3〕中却成了革命的战士了;的作品,中国有几个杂志〔4〕也已经介绍几次。《艺术都会的巴黎》,照实译,该是《当作艺术都会的巴黎》(Parisalskunststadt),是《艺术在堕落》(DieKunstistinGefahr)中的篇,题着和WielandHerzfelde〔5〕撰,其实的,Herzfelde是首先竭版的朋友。

的文章,在译者觉得有些地方颇难懂,参看了生义〔6〕的本文译本,也还是了然,所以想起,译文定会有错误和确。但略已经可以知:巴黎之为艺术的中枢,是欧洲战以事,虽然比德国好像稍稍,但这是胜败同之故,胜利者的聊以自产罢了。

大家正在读